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优化营商环境(办理建筑许可) > 亮点工作
打头阵当先锋 走在前开新局——两江新区工程审批制度改革跑出“加速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两江新区作为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之一,勇立潮头,先行先试,聚焦市场主体办事难点、堵点、卡点,从制度、机制上持续优化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助力188体育在线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一、勇担当、善作为,先行先试破局开路
(一)勇当告知承诺“排头兵”。2018年底在全市范围内率先试点施工许可告知承诺制,制定出台《重庆两江新区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告知承诺(试点)实施方案》,申请人作出满足审批条件的承诺,2个工作日内办结施工许可审批手续,同时清理和取消不合理、不必要的前置条件,将施工许可和工程质量、安全报监合并办理,开启重庆市施工许可告知承诺制审批先河,2021年7月,优化升级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办理,印发《重庆两江新区进一步优化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的工作方案的通知》,通过“减审批+优服务+强监管”相结合,优化审批服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实现开工检查执法、告知承诺核查执法、日常监督执法的“无缝衔接”,为2022年重庆市推行施工许可告知承诺制奠定基础。经过不断深入改革,两江新区逐步扩大告知承诺制实施范围,在立项批准、用地批准、消防设计审查等13个审批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实现审批事项当日办结。
(二)创新土地供应“新模式”。创新标准地供应,探索R&D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能耗增加值、碳排放、电源使用率等特色指标,为完善“标准地”出让指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充分发挥改革叠加效应,结合“长期租赁、弹性年期、先租后让”、“用地清单制”、“新型产业用地(M0)”等改革措施,有效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并在完成交地即交“两证”的基础上,探索带“建筑设计方案”出让工业用地。切实提高供地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三)促进监管水平“高质效”。2022年4月两江新区率先推行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分级管理。根据项目的工程规模、施工难度、周边环境、规划用途及人员密集情况、是否包含超规模危大工程等因素,将工程综合风险由高到低分为高风险、较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四个等级。加强项目风险识别矩阵管理,压实主体责任,实施差别化监督检查,提升施工阶段质量安全管控水平。针对装饰装修、小型工业厂房等低风险项目,降低检查频次,推进“头尾各一次、过程免监管”,最大程度降低对企业的影响,为2023年6月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质量安全分级管理积累了实践经验。
二、抓举措,促投产,项目落地提质增速
(一)“六个一”办出加速度。即联合验收时“一家牵头、一窗受理、一张表单、一次性告知、一次勘验、一次性办结”。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整合窗口、优化流程、精简材料、压缩时限,提高联合验收效率,推动项目落地投产“加速度”。
(二)容缺受理提升效率。在基本条件具备,关键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但非关键材料暂缺(营业执照、委托身份证明材料、房地产开发项目“两书”)的情况下,审批部门先行受理,由申请人在联合踏勘前补正材料,该模式有效解决了因缺少个别次要材料导致整个业务办理“卡壳”问题,避免申请人“来回跑”现象。
(三)预留整改亮出效能。在5个工作日的办理时限内预留“整改窗口期”,对不能一次性验收合格的事项,将发现的问题一次性明确告知建设单位,要求项目在“整改窗口期”及时整改,验收部门在企业整改完毕后立即发放专项验收合格书和联合验收意见书,减少了企业对不合格事项的再次申报工作,竣工验收效率大幅提升,平均办结时限减至3个工作日。
三、清单化,帮代办,打造两江高质服务
(一)一站服务有速度。全面落实“三集中、三到位”,严格实行首问责任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公用事业服务“一窗通办”和“一站式”服务。
(二)清单管理有精度。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更新发布政务事项清单,将建设项目审批全过程涉及的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备案等事项全部纳入清单,确保清单以外无审批。
(三)专员服务有温度。建立企业服务员团队,主动靠前精准服务,全程综合协办,快速协调解决建设中的难点、堵点,积极践行“店小二”理念,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完善帮代办模式,增强服务供给,开展专属对接服务,通过推行线上“面对面”导办、线下“肩并肩”现场帮办等方式,对民生项目、工业项目、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现“一对一”全程、动态的精准服务。2023年,两江新区通过帮代办服务,推动京东方、康宁玻璃等40余个重点项目加速建成投产。
下一步,两江新区将继续强化“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先行先试,锚定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瞄准具有改革场景、具备率先突破条件的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打造联合验收示范标杆区,加速企业项目投产增益,促成政府端和企业端“双向奔赴”,真正实现政府和企业的“双赢”。